文|春尽安
编辑|文知远
(资料图片)
无论是银企合作模式还是自营模式的供应链融资,都可能给核心企业的资产带来流动性风险。
1. 流动性风险
在银企合作模式下,核心企业实质上承担了偿还债务的责任, 增加了自身待偿付的短期负债;
在自营模式下,核心企业借出现金的同时增加了应收款项,大大降低了资产的流动性。
而 企业资产流动性不足的后果就是无法对短期负债进行及时的偿付 ,资金链断裂,步入财务困境。
大型零售商超作为核心企业,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进行供应链融资,将会增加其资产流动性上的负担,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和合理的财务规划,很容易使得自身陷入财务危机。
2. 信用风险
对于核心企业而言,自营模式的供应链融资还非常容易招致信用风险。
自营模式本质上是核心企业将自有资金出借给上下游中小企业, 核心企业通过给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商业保理等 金融服务而形成了大量应收款项。
而这些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情况不稳定、财务信息不透明、对风险的应对能力差等等原因,更容易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
因此 核心企业的应收款项被延期偿付甚至变为坏账的可能性更大 ,面临着更大的信用风险。
并且,由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违约导致核心企业的应收款项无法及时变现,也会进一步降低核心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使之更容易出现财务问题。
目前,诸多大型零售商超效仿互联网电商巨头,开展自营供应链融资业务, 通过建立金融子公司对供应商发行各类金融产品赚取收入。
大型零售商超的特征,其供应商的经营财务风险较高,出现违约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大型零售商超进行供应链融资非常容易导致信用风险。
3. 信息泄露风险
目前,除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和第三方金融机构之外,包括物流公司、互联网电商平台在内的其他主体也纷纷参与到供应链融资中。
而供应链融资也越来越依托于由 这些主体提供的信息技术、物流、互联网科技、大数据分析等多方位的服务。
然而,以上技术当前仍处在发展阶段,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但在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却已经涉及对核心企业各方面信息的获取。
尤其是企业的供应商与客户信息、订单与交易信息,这些信息对于大型零售商超而言,属于关键信息。
可由于评价企业资质、确认交易真实性等步骤的需要。
这些信息很容易被第三方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物流公司等外部主体获得。
在此情况下如果出现信息贩卖、操作失误、黑客攻击等原因,则会导致核心企业的信息泄露,酿成不良后果。
供应链融资的直接受益者是上下游的配套企业,但大型零售商超进行供应链融资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惠及自身。
通过供应链融资, 大型零售商超获得了各种期望的益处,也会增加各类风险。
因此,评价其供应链融资对自身形成的效果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通过实证的方式评价供应链融资效果,采用了多角度的指标。
暂未有统一的针对大型零售商超或是核心企业供应链融资效果的评价体系。
从动因来看,大型零售商超进行供应链融资 主要是为了降低自身经营风险、降低自身财务成本、增加创收创利点。
对应的,将建立运营效果指标、财务成本指标、创收创利指标来考量企业的目标是否实现。
从风险来看, 大型零售商超进行供应链融资主要面临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
对应的,建立流动性风险指标与信用风险指标,评价企业供应链融资带来的风险大小。
最后,根据上述五项指标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以越低的风险实现越高的目标,则供应链融资的效果越好。
1. 运营效果指标
大型零售商超进行供应链融资的一大原因, 是希望增加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进而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
因此需要考核企业的运营效果指标以判断这一动因是否实现。
从稳定性层面, 大型零售商超希望以供应链融资的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境 ,使他们得以更顺利地经营和生产。
从而维持自身货源与销售渠道的稳定、高质,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
选取大型零售商超进行供应链融资前后不同经营情况层级的供应商数量这一指标。
可以判断供应商的质量和稳定性是否提高,从一定程度上衡量其供应链融资的效果。
从高效性层面, 大型零售商超希望以“融资”代替“管理”,收集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源与信息。
实现全链资源信息共享,制定统一的产销计划,提升整条供应链的效率,避免“牛鞭效应”,最终实现带动自身周转率、经营效率提升的目的。
存货周转率是考察这一效果的合适指标,存货周转率偏低,说明企业的存货积压、周转缓慢。
没有做到平衡产销、提高经营效率,供应链融资没能达到增效的目的。
因此,选取“存货周转率”指标,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知悉企业供应链融资是否达到了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经营风险的效果。
2. 财务成本指标
大型零售商超采用银企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另一个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
供应商从商业银行更早地获得了资金来源,缓解了资金压力 ,能够减轻对核心企业付款的依赖性。
因此大型零售商超可以签订付款期限更长、有利条件更多的采购协议 ,从而延长自身的付款周期,降低自身财务成本。
因此,考察大型零售商超进行供应链融资后的应付账款周转速度与账期,选取“应付账款周转率”指标。
考察商超进行供应链融资前后期间的应付账款周转率, 并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做对比,判断供应链融资是否达到降低财务成本的效果。
3. 创收创利指标
大型零售商超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另一大原因是创收创利, 主要通过设立金融子公司、发行相关金融产品的方式实现。
需要考察的内容有三点:
第一, 大型零售商超设立的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子公司是否创造了收入和利润 。
应考量其规模及营收情况,选取用户数量、营业收入、净利润及各自的增长趋势指标;
第二, 供应链融资创造的收入利润是否对公司总体的收入利润起到了强力的拉动作用 。
应选取企业金融子公司收入与利润占公司全部业务收入与利润的比例这一指标;
第三, 金融子公司的创收创利能力是否还有提升空间 ,应当选取同样进行自营供应链融资的公司的金融子公司收入利润指标进行对比。
4. 信用风险指标
评价大型零售商超的供应链融资,除了考核其动因是否实现,还应当注意其为实现这些目的而背负的风险。
大型零售商超进行自营供应链融资非常容易导致信用风险。
从业务上看, 主要体现在供应商对贷款的延迟偿付或不偿付。
从财务报表上来看,大型零售商超进行自营供应链融资会形成大量的应收款项。
例如 发放小额贷款会形成“发放贷款及垫款”科目,进行商业保理会形成“应收保理款”科目。
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应对这些应收款项定期测试信用风险、计提坏账准备。
因此,选取“坏账款计提比例”指标,考察大型零售商超对供应链融资产生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的比例,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信用风险的高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坏账计提比例忽然降低, 可能是由于坏账转回或者核销,前者代表款项的收回,意味着信用风险降低。
而后者代表坏账被确认无法收回,反而意味着信用风险的升高。
因此,除了坏账计提比例,还应当仔细分析每年的坏账计提金额、转回金额与核销金额。
5. 流动性风险指标
除信用风险之外, 流动性风险也是大型零售商超供应链融资非常容易招致的一项风险。
企业无论是进行银企合作的供应链融资还是自营供应链融资都有增加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最终表现为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失常。
从财务报表上来看,供应链融资可能会导致大型零售商超现金减少、应收款项(包括发放贷款及垫款、应收保理款等)增加、流动负债增加。
从而改变资产和负债结构,造成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
因此,分别考察大型零售商超的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变化,并综合考察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情况,由于供应链融资产生的应收款项也属于流动资产。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