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几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利用皮革来制作衣服鞋帽。广义上的皮雕技艺并非源起一脉,它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以极大的包容性吸收多元文化特色,实现跨时空发展。
真正意义的皮革艺术产生,是从最初游牧民族驯马开始的。匈奴人,蒙古人的祖先,俗称“马背上的民族”。笼头、马鞭、马鞍、马靴、箭筒、盔甲,乃至蒙古包上的雕刻装饰,都是皮革制作工艺大显身手。
皮雕不仅见证着游牧民族的兴衰发展,也传达着汉民族的民间信仰、功利意愿等文化符号。中国是具有皮雕工艺文字记载的最早国家,相传早在黄帝的时候,臣子于则就开始“用革造扉,用皮造履”。先秦时期的手工艺专著《周礼·考工记》列出的三十多种手工艺中就有《攻皮》工艺。
(资料图)
现代,尽管工业化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作坊,皮革制品却从未因此而远离人们的生活。如今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皮革加工中心、贸易中心和最大的皮具消费国,改革开放后,皮雕皮塑产业经过十年发展,产业链发展已经初具雏形,既有专业的皮雕工具商,也有较多的皮雕培训企业,更有活化皮雕艺术的文创企业,形成了规模和影响力。山东考工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它在2018年成立于山东烟台海阳市,作为一家文创企业,年轻却不简单。
经过百余年四代技艺相传,考工记创始人李鲁鹏在毕业后返乡创业,成立山东考工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公司集百工百艺,保护、传承、发展胶东非遗手造技艺,致力于传承发展皮雕皮塑手艺,打造非遗消费新风尚。
十几载锤起錾落,精致的花纹仿佛穿越百年喧嚣,在充满质感的皮面上渐渐清晰。在过去,“皮雕”常见于胶东人嫁女必备的“行李箱”。为符合嫁娶的喜庆氛围,一只只大号皮质行李箱都会被雕刻上繁复绚丽的吉祥图样。随着时代发展,这样的“嫁妆”已经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但皮雕技艺却以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回归了:时尚的手提包、精致的皮腰带,甚至定制的皮雕画,都让这门老手艺焕发了新生机。考工记用皮雕的方式,将客户所需的各类图案雕出来,加工成包,实用又美观,包更是远销英国、美国等地。
虽然年轻,但在发展的道路上,山东考工记收获了可喜的成绩,公司现为两项市级非遗项目、三项县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公司麻姑岛手工皮雕、皮塑技艺入选烟台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皮雕作品《五牛献瑞》荣获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2022年所作皮雕作品《皮雕与年画结合的手工皮具系列》荣获山东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金奖,同年被评为“烟台好礼”烟台手造优秀文创奖。
公司设立考工记非遗传习基地,同时是海阳市非遗实践基地,并被山东旅游研究发展中心授予“省级文创产品开发基地”,基地面积650平方米,设有产品生产车间、非遗大讲堂、非遗手工体验区、休息区、非遗展示区,在这里定期举办非遗展示展演。
考工记虽然年轻,但是也积极承担着社会责任,疫情期间,创始人李鲁鹏利用自己的皮雕技术,“艺”起抗疫,为医护人员及志愿者免费制作牛皮“口罩防勒神器”来缓解久戴口罩勒耳朵的疼痛感,目前已免费发放1200余个。
目前,随着非遗文化的复兴,非遗文化氛围逐渐高涨,人们对精神世界满足的追求,将会越发渴望,审美与时代风尚的复归,充满人情味的手工技艺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并承载着复兴文化的人文情怀与彰显个性的消费心理。所以,皮雕等手造技艺培训也将会热度高涨,但目前,各地传统手造技艺教学尚不成体系,专业皮雕技艺培训师资短缺,也无成系统的培训机构。
考工记在手造技艺培训传播的道路上,已经走在了前列。目前,基地已开展非遗大讲堂活动20余期,受众多达500余人;开展非遗手工技术培训班两期,培训传承人28余人;开展考工记非遗传习基地文艺志愿服务队进校园活动12次,受益学生多达2000余人。今年年初,麻姑岛手工皮雕皮塑制作技艺入驻烟台手造展示体验中心,并进行技艺展示交流,许多烟台市民驻足观看,并动手体验皮雕制作。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更多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为胶东地区皮雕手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鲁鹏认为,手造需要“年轻化传承”。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胶东手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工程。通过开展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结合创新模式、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体系等措施,在推动胶东手造产业化建设发展的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近、了解胶东手造文化,参与手造产业,是振兴胶东手造产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智慧青岛记者 宋志)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家电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